news

新闻详情

外卖补贴大战:盛宴还是困局?
【摘要】:加盟合作:19838091358(同微信)
外卖补贴大战:盛宴还是困局?

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,外卖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们改变了传统的餐饮消费模式,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然而,近期外卖平台间的补贴大战却引发了广泛争议,餐饮从业者们集体喊停,这场补贴大战究竟带来了什么,又将走向何方?

补贴大战:烧钱的狂欢

今年夏天,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愈演愈烈。美团、饿了么、京东等平台纷纷投入巨额资金,展开“烧钱”竞赛。“0元购”“满18减18”等极端补贴活动频繁出现,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。消费者在这场补贴大战中看似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。一杯原价十几元的奶茶,使用补贴券后可能只需几毛钱甚至免费就能到手;一顿丰盛的午餐,在补贴的加持下,价格也变得十分亲民。在社交媒体上,到处都是消费者分享“薅羊毛”成功的喜悦,“外卖自由”成为了热门话题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美团在某一促销日的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.5亿单,神抢手订单量超5000万单,拼好饭订单量超3500万单 ;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发布的战报显示,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单(不含自提及0元购),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数在突破2亿基础上,本周又环比净增15%。这些惊人的数据,直观地展现了补贴大战对消费者强大的吸引力。

餐饮商家:难以承受之重

在成交数据不断攀升的繁荣表象背后,餐饮商家们却有着诸多无奈,甚至可以说是苦不堪言。为了参与平台的补贴活动,商家们往往需要承担高额的补贴成本。有商家透露,顾客享受的每10元补贴,平台只出3元,剩下7元都要商家自己承担。在平台强制参与或流量倾斜的规则下,商家们陷入了两难境地:不参与补贴活动,店铺就没有流量,几乎没有订单;而参与了,虽然订单量增加,但利润却被严重压缩,甚至出现“赔本赚吆喝”的情况。

不仅如此,外卖补贴还导致了堂食和外卖价格倒挂,堂食客流急剧减少。原本依赖堂食的实体店,生意变得异常冷清,而房租、人工等成本却依旧存在,这让商家们的经营压力倍增。不少商家为了应对订单高峰,不得不额外聘请员工,增加了人力成本,还时常面临订单波动带来的备货难题。订单激增时,食材准备不足可能导致出餐慢,引发消费者不满;而订单减少时,又可能造成食材浪费。中小餐饮商家在这场补贴大战中,由于缺乏议价能力,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,一些商家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。

骑手:高负荷与收入不稳定

对于外卖骑手来说,补贴大战带来的订单量暴增,意味着高强度的工作。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订单,骑手们不得不争分夺秒,甚至不惜违反交通规则,这给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都带来了隐患。同时,虽然订单量大幅增加,但由于平台补贴的分配机制以及配送费的计算方式等问题,骑手的实际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,甚至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收入不稳定的情况。比如,当订单过于集中时,可能会出现配送超时的情况,骑手就会面临罚款;一些补贴活动的奖励条件较为苛刻,骑手很难达到,实际拿到手的补贴很少。此外,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,也让骑手们的身体不堪重负,身心疲惫。

行业生态:失衡与隐患

从整个外卖行业生态来看,补贴大战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消费,提升了平台的订单量和市场份额,但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。过度依赖补贴的消费行为,并非基于真实的市场需求,而是一种被资本催生的虚假繁荣。一旦补贴停止,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可能会迅速降温,市场可能会陷入低迷。补贴大战还导致了行业的恶性竞争,平台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,不断压低价格,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。餐饮商家为了降低成本,可能会在食材质量、卫生条件等方面打折扣,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,也影响了整个餐饮行业的声誉。而且,这种烧钱式的补贴模式,对平台自身的盈利能力也提出了巨大挑战,如果长期无法实现盈利,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。

面对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带来的种种问题,7月18日,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、美团、京东三家平台企业,要求理性参与竞争,停止低于成本的倾销式补贴,规范促销行为 。这一举措,无疑给这场疯狂的补贴大战敲响了警钟。

外卖平台的竞争,不应仅仅局限于价格补贴,而应回归到服务质量、配送效率、食品安全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。平台可以通过优化配送算法,提高配送效率,减少配送时间;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管理,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;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创新,提升用户体验等方式,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商家也应该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创新,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来吸引消费者,而不是过度依赖平台补贴。

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回归理性竞争,才能让外卖行业实现健康、可持续的发展,真正实现平台、商家、骑手和消费者的多方共赢。

0.847671s